第998章 打開方式
災難藝術家 by 七七家d貓貓
2023-5-18 20:00
衛徹,呆若木雞,看著眼前兩個落湯雞就這樣旁若無人地繼續展開交談,即使全部是設定也表演不出來。
就好像兩個瘋子壹樣。
但偏偏,正在真實發生。
衛徹不由就想起自己和劇組工作的時候,他們也會爭吵得面紅耳赤,恨不得直接將眼前那張臉撕得粉碎。
可是,爭吵完畢,重新尋找到靈感和軌道,經歷繁重的工作完成壹個鏡頭之後,那種喜悅又讓他們重新擁抱彼此。
所以,這壹切真的是陷阱嗎?
內心深處,衛徹希望自己錯了。
庭院裏,討論依舊在繼續,根本沒有註意到旁觀的四個身影,包括衛徹。
“漢洲,妳還記得’社群’嗎?”
陸潛拋出了壹個重點,衛徹心臟猛地收縮壹下,陸潛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這裏嗎?否則怎麽會提起“社群”?
林漢洲眼睛壹亮,“當然記得,那部電影的剪輯方式非常特別,與配樂完全渾然天成,而且導演在拍攝的時候,也非常註意鏡頭的位置和臺詞的落點,壹環扣壹環,最後制造出壹種擊打架子鼓的效果。”
“啪”,陸潛打了壹個響指。
“對,但我們不是要學習’社群’。”陸潛壹個轉折,故事轉向另外壹個方向,衛徹有些打拐,不是學習自己嗎?
“我的意思是,’社群’的剪輯是具有韻律感的,正如妳所說,構圖和臺詞的切入點,和剪輯點完美契合。”
“同樣,這次我們也要這樣做,妳需要想象,整部電影就好像壹曲探戈壹樣,剪輯和剪輯的切入點是需要感受到節奏和韻律的。”
“但是!”林漢洲試圖打斷陸潛,但這次陸潛提前壹步,擡手制止了林漢洲,林漢洲乖乖地閉上了嘴巴。
“但是。”果然,陸潛還有轉折,他沒有受到幹擾,話語就繼續下去。
“這次和以前不壹樣的地方就在於,同樣是碎片化剪輯,但剪輯點卻不同,剪輯的重點在於展現韻律,空間的韻律,不是動作的韻律。”
“突襲”系列,碎片化剪輯足夠犀利也足夠利落,剪輯點,是跟著動作走的。
什麽意思?
比如管舟出拳擊打臉頰、脖子、手臂,那麽剪輯點就分別落在拳頭撞擊的位置,壹個壹個特寫鏡頭的拼接,制造出拳拳到肉的沖擊感,哪怕是那些長鏡頭也壹樣,剪輯點跟隨動作走,感受身體的韻律。
這壹套剪輯方式,也將真實感放大到極致,帶來腎上腺素井噴的觀影效果。
當然,不同類型電影需要達到不同觀影效果,剪輯方式自然不同,但“死侍”和“突襲”系列壹樣都是動作電影,那麽在相同類型電影裏如何制造出不同的沖擊力呢?
陸潛,準備進行壹次嘗試。
“死侍”,剪輯也同樣需要碎片化,但首先,不要那麽碎;其次,剪輯點,跟著鏡頭走。
簡單來說,剪輯點不需要照顧鏡頭裏的打鬥場面。
舉壹個極端的例子,雷諾正在擊打對手,但擊打動作還沒有做完整,剪輯點就直接切掉,切換到另外壹個角度或者另外壹個場面,這也沒有關系——
當然,實際操作不會如此簡單粗暴,這只是為了說明,“動作”不再是剪輯切入點。
剪輯的真正落點,應該是場面調度的銜接點。
從近景到全景,從中景到特寫,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銜接不僅流暢,而且大氣,將整個空間完美呈現。
為了保證這壹點,陸潛在拍攝過程中,鏡頭的走位和調度就花費了無數心思,這也是拍攝的最大難題。
他不僅先用壹鏡到底構建整個電影的框架和脈絡,而且特寫和近景之中也要求所有背景所有細節的銜接,確保行雲流水推動進程之中,能夠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呈現場面全貌,最後通過剪輯完成構建——
三維立體的觀影效果。
毫無疑問,這也意味著,林漢洲在進行剪輯的時候,他的腦海裏必須擁有整個立體效果,空間感和韻律感兼具,否則整部電影呈現出來的脈絡就將壹塌糊塗,以至於觀眾也雲裏霧裏,根本就看不明白。
“直觀壹點。”
“漢洲,我之前發送給妳的探戈視頻,妳觀看了嗎?”
“還記得嗎?”
“探戈是壹種特別的舞蹈,兩位舞者處於互動並且對峙的狀態,他們是搭檔又是對手,互相合作又互相角力。”
“伴隨著舞步的推動,兩個人之間的張力慢慢地充盈起來,妳來我往、妳退我進之間的火花是始終處於流動狀態的。”
“現在,攝像機和角色、剪輯和畫面之間,傳遞出來的,也同樣是這種感覺。”
陸潛的腦海裏有畫面,由他自己來剪輯,也同樣能夠完成工作,但問題在於,陸潛缺少了那壹點點靈感火花,而恰恰,這就是林漢洲能夠賦予電影敘事節奏的獨特韻律,所以,陸潛需要林漢洲完全明白自己的構想。
“壹來,我需要剪輯能夠感受到整個空間。”
“視線,始終將兩位舞者都籠罩其中,然後還能夠註意到背後場景裏正在發生什麽,剪輯點的蒙太奇銜接,應該幫助觀眾看到鏡頭背後、鏡頭死角的部分,整個戰場是立體的。”
“復雜但鮮明,恢弘但生動。”
“二來,我需要剪輯能夠感受到節奏和韻律。”
“這壹點,就和’社群’壹樣,我們會用大量鼓點和弦音作為配樂,在真正剪輯之前,妳應該反復傾聽配樂,感受配樂的節奏脈絡,然後用剪輯點去感受去體驗去融入,確保畫面也跟著舞動起來。”
相似,卻不同。
在動作類型電影方面,藍鯨影業已經連續奉獻多部優秀作品,“突襲”系列、“疾速追殺”,而來到“死侍”,陸潛並不準備吃老本。
不僅不準備如此,而且還要提出全新挑戰。
他希望能夠在動作類型的固有框架基礎上,呈現出更加新奇更加暢快也更加獨特的壹段觀影體驗。
從拍攝前到拍攝期間,他們都付出無數努力和汗水,林漢洲並沒有前往慶城參與拍攝,但他對於陸潛的創作思路完全掌握,跟隨著陸潛完成了大量鏡頭的設計和梳理,所以,進入後期制作,所有重擔就在林漢洲的肩膀上。
壹部出色的作品,需要的是整個劇組團結壹致的努力,導演,只是船長而已,其他環節全部都缺壹不可。
“死侍”的制作,已經完成四分之三,但這是否意味著,剩下的四分之壹就不重要了?
當然不是。
沒有這剩下的四分之壹,前面四分之三再完美也只是壹堆五光十色的垃圾,甚至可能徹底毀在這個步驟——
在電影歷史長河裏,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衛徹的“怪物3”就是壹個直接案例。
陸潛,依舊不能掉以輕心,他沒有放松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