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侯

大司空

都市生活

李中易背靠假山,瞇起兩眼,漫無邊際地盯著北方的天空,心情異常沮喪。 上輩子,李中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199章 校閱

逍遙侯 by 大司空

2019-5-20 19:55

  元宵節剛過,開封府所屬各縣通向京城的官道上,身穿皮甲,攜帶弓弩和刀槍的鄉軍將士們,在各縣兵馬都監的率領下,絡繹不絕的趕往位於京城南郊的鄉軍校閱大營。
  此次校閱行動,屬於春耕前的常規性例行考核,主要目的是,考察京畿各縣鄉軍的訓練和戰備情況。
  按照樞密院發布的正式軍令,京城各縣的編練鄉軍(民兵),壹分為二,壹部留守家鄉,壹部參與春季大校閱。
  等到秋收後的秋季大校閱,再換另壹部鄉軍,進京城參與校閱。
  在京畿四周,方圓三百裏內的兵馬調動,只要超過了壹個都的兵力,且為攜帶武器裝備的行動,就絕非等閑的小事。
  按照條令的規定,如果沒有李中易親筆簽押的軍令,不管是誰,只要擅自調動都級以上的兵馬進京,壹律視同謀反。
  李勇的騎兵營,早早的撒了出去,以都為單位,嚴密監控進京的各個要道。
  李雲瀟麾下的九門提督衙門,配合著李延清的警政寺,采取了明松暗緊的策略,京城內外的明崗沒有怎麽增加,暗哨的數量卻比平日裏多出了好幾倍。
  京畿地區雖然沒有宣布戒嚴,但是,接近權力中樞的明眼人壹看便知:李中易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校閱鄉軍,恐怕是要打大仗了!
  整個大周,包括隱匿男丁在內,目前大約有四千多萬人。其中,京畿地區就有大約六十余萬人。
  托了趙匡胤臨陣起義,主動獻城的福氣,李中易打進開封城之時,整個華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幾乎沒有任何損失的落入了新政權的手上。
  也正因為如此,壹直被李中易所介懷的趙老二,總要找個正大光明的,讓任何人都說不出話的理由,才好做掉吧?
  類似的例子,就有北平解放後,傅作義又後悔了,在暗中做了很多的小動作。
  已經失去了軍隊的傅作義,新政權的領袖們掐死他不比捏死壹只小螞蟻更困難,卻壹直沒有下狠手收拾他,並盡可能的包容了他。
  時代不同,寬大處理的邏輯,卻是相通的!
  畢竟,趙匡胤已是孤家寡人,手裏沒有壹兵壹卒,李中易若想捏死他,簡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國家尚未真正的統壹,李中易沒有極佳的借口,就屠殺獻城有功的降臣。風聲壹旦傳揚出去,等於是為將來的統壹戰爭,憑空添加了極大的難度。到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要搭上多少李家軍將士的寶貴生命?
  說白了,區區壹個趙匡胤而已,用成千上萬的精銳將士的性命去換他的腦袋,壓根就不值當!
  本次鄉軍校閱的總指揮,不是旁人,正是近衛軍都指揮使廖山河。
  位於南郊的校閱大營,就是廖山河督促著工兵營和大牢裏的囚徒,加班加點的興建而成。
  此次鄉軍的校閱規模,超過了三萬人,這還僅僅是壹半而已。
  按照樞密院事先的規劃,在校閱鄉軍完畢之後,會進行重新的整編,以替換出拱衛京畿的近衛軍和馬光達所屬之陳橋大營。
  陳橋大營,性質類似於滿清的豐臺大營,顧名思義就是拱衛京師的精銳駐軍。
  豐臺大營靠南,陳橋大營卻在開封的北面,駐地的不同,反證朝廷面對的主要威脅不同。
  當初,康麻子徹底擊敗了北面的噶爾丹之後,對蒙古各部族采取了兩手策略,歸根到底就是三大政策:1、南不封王,北不斷親;2、分封諸王以制其力;3、崇喇嘛教,以制其生。
  滿清政府出巨資在蒙古高原上,大建喇嘛廟,鼓勵青壯年的蒙古牧民們,盡可能的出家當喇嘛,以削弱蒙古王爺們作亂的本錢。
  經過上百年的分化瓦解和武力鎮壓,蒙古高原上的王爺們,全都被馴得服服貼貼,不敢稍有炸刺。
  甚至,太平天國興起之後,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麾下的幾萬騎兵,居然成了清廷的統治支柱。
  北部無憂,那麽,豐臺大營存在的基礎是:防備南邊的漢人作亂!
  客觀的說,大清帝國的陸地邊疆政策,最有章法,也最有成效。
  陳橋大營,駐紮於京師北邊的重要門戶——陳橋驛,最重要的防範對象,也是唯壹的死仇大敵——契丹人。
  進京之後的李家軍,已經形成了壹整套完整的義務兵役體系,募兵制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如今的李家軍,補充兵員的基本流程是:壹律從最基層的鄉軍裏面選拔新兵,經過新兵大營的三個月強化訓練之後,補入正規的各地駐屯廂軍。廂軍中的優秀者,再被選入禁軍的行列,充當輔兵,協助戰兵進行戰鬥。
  鄉軍的士兵,不是誰都可以充任,必須身家清白、從無犯罪記錄且有產。這裏的有產,指的是有田產,數量為五畝以上,壹百畝以下。
  針對鄉軍的成員,李中易作出了嚴格的成分規定,只要純樸的農村有田產者,城裏的有產者,包括包租公、小商小販、哪怕是再有錢,也不得從軍。
  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李中易,城裏的士兵,眼界比較開闊,心眼子比較活泛,要想培養出決死的精神,可謂是難上加難。
  歷史上的中原皇朝,之所以在抵禦外侮的時候,往往占盡了人口有時,卻落於下風。除了缺少戰馬之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愚民政策,既沒有國防動員的意識,又沒有國防動員的膽量。
  公元1644年,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這12萬人裏頭,真韃子不過7萬,漢軍八旗2.6萬,蒙古八旗2.4萬。
  然而,大明在各地的武裝力量,匯總到壹塊兒,至少超過了兩百萬人。200萬漢軍,居然不敵幾萬真韃子,實在是大漢子民的奇恥大辱。
  和歷代的統治者都迥然不同,李中易是忠實的群眾路線擁護者,采取的是寓兵於民的分級國防動員兵役體制。
  分級選拔,梯次補充的國防動員體制,制度化的確保了,朝廷的正規禁軍始終是戰鬥力最強悍的勇士!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