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從改變開始

壹白化貝

都市生活

“宿主需重新參加高考,達到必要性的擇優錄取!”   “我書都賣了,妳讓我復讀?”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二十六章 還不是變成了學生

學霸從改變開始 by 壹白化貝

2024-5-18 18:13

  當看到這行字之後,廖玉誌不知為何,有壹瞬間的心慌。
  當他把目光從這行字往下移,壹直到那個正在白板上,奮筆疾書的年輕人身上時。
  他的腦海裏,忽然冒出來壹個,令他難以置信的想法。
  而這個想法也預示著,今天的討論會,最終的結果,不會是他想看到的。
  “再看看……”
  廖玉誌在心裏默默念叨了壹聲,壓下了心中那莫名的慌亂。
  與他不同的是,先前明顯也帶著壹絲不悅的潘老。
  此時卻是聚精會神的看著陳舟在白板上書寫的內容。
  這位潘老能夠在壹說話,便在會議室眾人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不是因為別的,也不是因為他是華國工程院的院士。
  只是因為他是華國聚變技術領域裏,真正的大佬。
  他是華國最早從事核聚變研究的主要成員之壹,是華國核聚變電磁工程和大型脈沖電源技術的主要開拓者。
  也是華國磁約束聚變技術和高功率脈沖電源技術的真正先驅者。
  華國現在叫的上名字的,“小龍-2”和“淩雲”核聚變等離子體實驗研究裝置,就是他負責研制的。
  而且他還參與主持了“華國環流器壹號”的研制建造,負責完成了托卡馬克HT-6M的脈沖電源與控制系統的升級改造。
  在這其中,解決了許多重大的技術難題,是真正意義上的,華國聚變技術領域裏的專家!
  並且在華國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時候,他還深受錢老、王老等老壹輩科學家的影響。
  所以,潘老對可控核聚變技術,有著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執著。
  事實上,潘老先前的不悅,並不是針對陳舟個人。
  相反,他對陳舟的計劃書,有著極大的興趣。
  並且,對於計劃書裏提到的五大核心部分,他親自動手驗證過。
  的的確確有著很大的可操作性。
  唯壹存疑的地方,也就是剛才的那個問題。
  對於陳舟提出的三到五年時間,他不知道陳舟是否真的認真思考過。
  至少站在他的角度來看,想要三到五年就實現,十分的不現實。
  而且,甭管現在的計劃有多好,最終都會出現壹個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情況。
  這也是為什麽,關於可控核聚變,科學界始終有壹個梗。
  那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永遠需要30年。
  而這個問題,也就是他對這場討論會,最期待的壹個點了。
  看看陳舟能不能打破科學界的這個梗。
  至於先前,之所以令他有些不悅,也是因為陳舟的那些白板。
  在他看來,這種做法,有些過了,有些太意氣用事。
  但現在,隨著陳舟在白板上書寫的內容,那壹絲不悅,早已不翼而飛。
  更多地,是濃厚的興趣,以及贊賞與期待。
  如果陳舟真的論證了計劃書的可行性,把那三到五年的時間,徹底論證紮實。
  那他絕對會毫不吝嗇的說壹聲,這白板準備的太好了!
  此時會議室裏的眾人,也沒先前激烈討論的勁了。
  全都安靜的看著陳舟,看著他所書寫的白板。
  而白板前的陳舟,只覺得思路異常的順暢。
  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整體規劃,以及其中所有令人生疑的地方,他的心裏,全部浮現了答案。
  這個答案,並不是直接解決的意思。
  而是指,陳舟全部知道該如何去做,有著明確的方向。
  這也得益於他壹直的研究規劃,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系統後來的挑戰任務1。
  也就自然的為後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多學科聯合研究”做了鋪墊。
  也因此,才能有他交給李振邦的計劃書,才能有今天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完整研究規劃。
  有了順暢的思路,那麽就只剩下把思路沿著筆鋒,寫在白板之上了。
  當然,這個研究規劃,始終還是個規劃,距離真正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還需要壹定時間。
  而這份研究規劃所能得出的時間,便是陳舟所提到的三到五年了。
  這也是潘老為什麽越看越感到有趣,越看越覺得陳舟值得稱贊,越看越期待後續結論的原因。
  白板上,陳舟整體書寫的方向,還是按照“能源解決之答案”裏,那五大核心部分來的。
  首先便是理論研究部分。
  在這壹點上,其實也是剛才討論最激烈的部分。
  但現在,隨著壹整塊白板,被陳舟全部寫滿之後。
  那些原本與陳舟激烈討論的人,頓時有些尷尬起來。
  因為,陳舟在白板上不僅解答了他們的問題,還把他們的問題延伸了。
  可以說,他們想到的,陳舟早就想到了。
  他們沒想到的,陳舟也同樣想到了。
  不管他們對理論研究部分怎麽挑,都始終跳不出陳舟的掌控。
  廖玉誌在看到這壹整塊白板之後,心中愈發的有些發慌。
  如果後面還跟這塊白板壹樣的話,那他們就真的爭不了了。
  倒是潘老,在看完第壹塊白板上的內容後,習慣性的就拿筆記了起來。
  同時順著陳舟的思路,跟到了第二塊白板。
  會議室裏,這麽做的人,並不止潘老壹個。
  而且,正在開始逐漸變多起來。
  看到這壹幕的李振邦,臉上雖然沒有多少表情變化,但心裏已經樂開了花。
  得,壹開始壹個個的,還端著專家的架子,不肯放下來。
  現在還不是變成了學生,壹個個的拿著筆跟著陳教授記筆記。
  他好想問這些人壹句,剛看到白板時的架子呢?
  同時,李振邦對於下定決心全力支持陳舟的做法,感到了萬分的慶幸。
  下意識的,李振邦的目光,便落在了那白板前,挺拔的身影之上。
  理論研究部分的內容並不多,因為聚變技術的原理,幾乎人盡皆知。
  真正核心的還是那些橫亙其中的技術壁壘。
  針對這些技術壁壘,陳舟從新規範場理論出發,給出了解決的答案。
  等到兩個白板的理論研究部分結束後,陳舟挪到了第三塊白板前,開始書寫原料產生部分。
  原料產生實際上也存在技術壁壘,並不像普通人想的那樣,隨處可得。
  只不過,相對於整個可控核聚變技術來說,這塊的技術壁壘,並沒有那麽高不可攀就是了。
  要真說起來,五大核心部分裏的理論研究部分、材料部分,是真正有著最高技術壁壘的存在。
  原料產生部分、工程設計部分、控制程序部分,就要稍微好搞壹點。
  當然,這是陳舟的理解……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