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2章 求賢令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3

  西周軍隊的士卒均由國人(都城及其周圍的奴隸主和平民)充當,奴隸只能隨軍服雜役。
  周王室軍隊最大的編制是師!
  《周禮·夏官》稱: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壹軍,軍將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
  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
  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
  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這樣壹看,周王室的軍制依次是軍、師、旅、卒、兩、伍六個等級!
  慶忌決定改革吳國的軍隊編制,則是七個等級。
  從低到高,依次是:伍長、什長、卒長、都尉、校尉、中郎將、將軍。
  五人為壹伍,設伍長;
  十人為壹什,設什長;
  五十人為壹卒,設卒長;
  壹百人為壹都,設都尉;
  五百人為壹校,設校尉;
  壹千人為壹部,設中郎將;
  五千人為壹軍,設將軍。
  在將軍的位置上,慶忌還特別設“四鎮”、“四征”,加大都督銜,將軍之上則是大司馬,歸於吳王統轄!
  此刻,朝堂之上,公卿大夫們聽著孫武所宣讀的改革官制與軍制的法令條文,不禁為之心中打怵,瑟瑟發抖。
  慶忌這是鐵了心要在吳國推行新政!
  改革官制與軍制,只是第壹步,隨後而來的,恐怕是壹場更為強烈的風暴!
  軍制且不說,這官制之事,日後豈非慶忌隨意任命罷免大臣?
  這讓壹直靠祖宗余蔭庇護著的公卿大夫們,不禁心生恐懼。
  他們當中,德不配位,或者才不配位,屍位素餐的人可不少。
  壹旦慶忌當真廣邀天下賢才入吳,讓賢才們各得其位,他們這些人,豈能安生?
  但,慶忌可不管這些。
  若非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慶忌早就更進壹步,將更多的新政壹壹頒布出去!
  ……
  吳國,雲陽。
  城門口!
  此刻,穿著各色衣裳的百姓都聚集在這裏,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
  只見在城門口的壹側,已經貼了壹張布告,左右還立著兩名披堅執銳的士卒,以及壹個小吏。
  看著突然出現的告示,過往的行人都不禁湊過來,心中直納悶。
  “這告示上說的什麽?”
  “應該是關於國政的。”
  “這是求賢令,吳王頒布於天下,廣邀列國士子入吳,推行新政的求賢令!”
  臺下的百姓都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這張告示上的內容。
  他們當中,不乏來往於列國,走南闖北的客商,也不乏周遊列國,求學問道的士子,更不乏目不識丁的販夫走卒。
  形形色色的人,都張望著告示,指指點點的。
  鑒於慶忌知道吳國當前大字不識壹個的百姓居多,故而專門在每壹張告示邊上,命壹名官吏負責宣讀!
  只見那小吏輕咳壹聲,便朝著臺下的壹眾百姓,朗聲道:“二三子,各位鄉親父老,這張告示,乃是大王頒布於天下的求賢令!”
  “內容如下:吳承周命,起於江漢,自泰伯迄今,吳享祚六百有余載。”
  “吾感念先祖昔奔荊蠻,斷發文身,篳路藍縷之不易,至壽夢始王,諸樊、余祭、余昧,盡兄終弟及,為天下唱,及吾父王僚,皆為後世開業,甚是光美!”
  “乃有不孝子孫光,刺王僚,弒君篡位,禍起宮墻,醜莫大焉。”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二三子其佐吾明揚仄陋,當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有壹技之長者,吾得而用之!”
  將告示上的內容宣讀出來後,小吏又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壹壹告知百姓。
  諸如此類的求賢令,在慶忌的授意下,吳國的各處城邑都紛紛張貼,並通過口口相傳,公布於天下!
  遠在楚國的宛地,都有不少士子得知吳國求賢令之事。
  此刻,在壹處僻遠幽靜的湖畔,兩名衣著華貴,器宇不凡的青年男人正在垂釣。
  “少伯,我聽聞吳國新王慶忌求賢若渴,已經頒布求賢令,若有壹技之長者,皆可重用。”
  “汝有經天緯地之才,上馬可統軍事,入朝可執政,妳如向吳王獻上治國之良策,定能得到重用,在吳國壹展胸中抱負!”
  左邊壹側的青年男人釣上壹條鯉魚後,便笑吟吟的看著自己身旁的摯友。
  名為少伯的青年人不置可否,緩聲道:“自古以來,求賢之君王比比皆是,但有幾人能做到成湯、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壹般?”
  “哈哈哈哈!少伯,妳還是太過心高氣傲。”
  青年男人搖搖頭道:“古來賢君者,莫過於成湯、周文王。古來霸者,莫過於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
  “然,又有幾人是伊尹、姜尚?又有幾人是管仲、趙衰?”
  聞言,少伯並不氣惱,只是淡然壹笑道:“子禽,妳認為我是自視甚高?”
  “這倒不是。”
  子禽嘆氣道:“對於妳的才能,我又如何不知?只可惜,我泱泱大楚,竟盡是小人坐於廟堂之上,玩弄權術,以至於不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楚國非貴族而不能入仕,實在埋沒了少伯妳的才幹。”
  “如今吳王既然有求賢之心,少伯何不入吳,助其成就壹番霸業,當不失青史留名,為後世傳唱!”
  聽到這話,少伯沈吟片刻,便道:“子禽,我知道妳是在為我好。然,我又怎知,吳王是真求賢,還是假求賢?”
  “亦或者,吳王並無改革以富國強兵之魄力?”
  “少伯,妳錯看吳王矣!”
  將魚鉤甩入湖中後,子禽朗聲道:“我聽聞吳王有意推行新政,且吳國現在已然改革官制、兵制,為的便是入吳賢才,皆各得其位,各盡其才。”
  “如此吳王,少伯又怎能說他沒有中興之君應有之魄力?”
  “而且,吳王的確求賢若渴。據聞吳王為求天下賢才入吳,還在吳都城外的相湖建造壹座招賢臺,又名黃金臺,蓋因其上置黃金二百五十鎰(五千兩),以供賢才分之。”
  “吳王又在宮城壹側,設置招賢館,屋舍規格壹如宮室,專門供給入吳士子居住,每日膳食皆與卿大夫等同!”
  “黃金臺與招賢館,皆為吳王親自督造,不容馬虎。更足見其求賢之誠意!”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