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以后的火星面貌
超级科技巨子 by 昭灵驷玉
2019-2-6 11:02
要不是说这句话的人是顶头上司,加上他的名字“黎川”是代表当下科学界的权威,定以为是个异想天开的疯子。
黎川沉声道:“改造火星首先要把火卫一处理掉,它距离火星只有6000千米,且每年以2米的速度向火星接近,50万年到100万年内,这颗11公里的小卫星要么在将来被火星引力撕碎成为火星环,要么就直接撞上火星。这可不行,我们得做个推手让这颗行星直接撞上去,在人类大规模移民火星定居前,解决掉这个隐患。”
“火星既然没有海洋,那就给它一片海洋!”黎川如是说道,一群工程师再次懵呆,一个个微张着嘴巴不知道何言以对。黎川继续道:“柯伊伯带散布着丰富的冰物质结构的小行星,带一颗过来让它撞击在火星表面,水不就有了?”
“这这这……这……这个boss,这这,真的吗?”麦克斯语无伦次,两眼都惊呆了。
“今天不是愚人节各位……”黎川如是回应,立即调出了一个投射屏幕,显示的是火星的一颗三维模型,同时罗列着相关的地形地貌数据,“火星一旦拥有了海洋,也就只有一块大陆,我的要求是火星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要达到57%至67%,你们的任务就是给我计算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少亿立方千米的水,以便于在柯伊伯带物色冰物质彗星。”
停顿了片刻接着补充道:“还有,计算出最佳撞击点,洛希极限数据都要,给出确切的空间坐标,让彗星在坠入火星表面的同时,能够将冰物质结构的彗星撕裂,这样才能加速融化、加速海洋与大气及其碳循环的形成。”
在座的十几个科学家懵的懵,呆的呆,简直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事实上,并非空口胡说,黎川是已经有具体在技术上的执行方案了,当年2028qa1号小行星能从柯伊伯带甩到地球来。灵感便来源于此,黎川也决定效仿其法,简单来说甩一颗冰物质结构的彗星到火星去就行了。
而黎川的主意就是打在了同样在柯伊伯带的双星引力共振系统,要知道其内部蕴含着恐怖的负能量支撑并维持着虫洞始终稳定打开链接武仙座-北冕长城,别看现在只能持续十多年,但内部储蓄的能量能级之高无法想象。
而今黎川已经掌握了这些“他们”送来的超级黑科技,技术上已然不存在难度或壁垒,只待利用从武仙座-北冕长城开采回来的锺元素,制造一套全新的双星共振系统放在火星轨道附近,然后取部分负能量出来,相对来说也不需要多少,至多让虫洞少维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罢了,并无大碍。
把剥离的负能量用于开启火星轨道附近的人造双星共振系统,那么就能够建立起一条链接柯伊伯带,只有62个天文单位的微型短距离的临时虫洞隧道,就能把柯伊伯带的冰物质结构彗星带到既定的火星轨道上,然后就可以关闭这条微型虫洞。
显然,技术难点是解决了,技术方案也是有的,仅剩下唯一的难点就在于工程量的巨大,又是大工程。
而且完成这一道工程之前还需要在火星的核心内部放一个人造引力装置,改变火星引力,如此才能让这颗行星的引力通过人为干涉达到与地球一样的重力加速度,定居在火星的人们才能正常生活。
那就意味着要从火星表面打通一个3397千米的隧道,从火星表面直达内核。
而且必须要精准的放在火星的核心与天然的引力核心点相覆盖成为唯一的引力核心,不然在万有引力之下,火星将会被强大的人造引力吸引,整个行星结构都会围绕人造引力而重塑,那么对于将来定居火星的人们来说简直是灾难,因为行星结构的向心重塑致使剧烈而频繁的地震会不断的发生,极有可能面临三天一大震,两天一小震。
假如人造引力不消失,将会经过几十万年或上百万年的演化之后,人造引力装置会逐渐位于整个行星的核心。
所以,为了避免火星表面天天爆发八九级乃至更强烈的大规模地震,人造引力装置必须要送到火星内核的位置。
不过即便如此,火星的地质活动仍旧是频繁的。随着引力经过人为干涉后的变化,万有引力的增大,火星会整体向内坍缩,简单来说火星的半径将会小于现在的3397千米,同时也意味着火星的表面积也会缩小。
不过引力在核心,对整个行星结构的吸引是均匀,地震会频繁,但能级不会太高,平均能级会在八级左右,部分地区相对稳定,这些地区可以为移民火星的人类提供定居场所,今后也可以打造强大的强抗震建筑。
随着引力的变化,通过人工干涉的火星拥有了与地球一样的强大引力,这个时候火星将会由于引力作用开始进一步向内坍缩,轨道半径将会变小,而行星的平均密度变大,火星本身产生的万有引力也会变大。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的描述应用,想要让火星本身的万有引力达到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它的半径要从现在的3397千米坍缩到半径2980千米,而火星的表面积也将缩小到只有1亿1153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值大约是南极洲大陆、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面积之和。
而火星表面积要求超过半数都要被海洋所覆盖,那意味着陆地面积也会相应的减少,届时,火星的陆地面积就只有地球一个亚欧大陆那么大,或许可以稍稍大一些。
随着引力的变化,火星的磁场也会重新诞生。
正是因为引力的变化,通过人工干涉的火星拥有了与地球一样的强大引力,行星的引力作用向内坍缩,所以才会体积变小。而在坍缩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和内能,导致温度升高。
由于火星内核的温度逐渐升高,岩浆形成了,而火星的结构是富含金属物质的。
当岩浆的温度高于上千摄氏度,使融化的金属里面的电子受到很强的热运动而脱离原子,继而形成自由电子。
当岩浆外层的转动速度大于岩浆内层的转动速度,就会产生岩浆之间的切向力,受其切向力的影响,使得岩浆内部之间产生相互摩擦。岩浆内外层之间的相互摩擦的相互作用力必然使得岩浆产生更多的电子和正离子,而电子的质量很轻很小,所以电子运动的速度就很快。
如此一来,这些电子随着火星的自传速度而运动,太阳核聚变产生变化的磁场必然会在火星的岩浆里通过,使得岩浆内产生变化的感应电子流动,从而在岩浆里产生变化的磁场,随着火星自西向东作圆周运动,电流也会作圆周运动,进而产生两极。
……
说点心里话
写改造火星这段情节又死一大片脑细胞,查阅了n多资料,什么角动量守恒、老爱的引力场方程、老牛的万有引力定律、电场、磁场、气候、势能、内能、洋流、火山、地质、行星结构、黄道面、赤道面巴拉巴拉等等等等……查阅这么多资料,最后只是为了写五六千字的内容出来。
昭灵只是想要说,虽然是小说,但昭灵还是想要给内容赋予理论支撑,就说改造火星这段情节吧,除了幻想出来的人造引力、虫洞穿越、锺元素这些“金手指”概念,其他都是能够有强有力的现代物理科学、行星地质学、气象学等科学理论做支撑的,而不是说主角获得人造引力科技,然后在火星内部方一个引力装置,就可以在火星上活蹦乱跳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好比引力问题,为什么过了上百万年后,人工引力装置不运作了,但火星本身的引力怎么就变大了?誒,这个就需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来解释,火星的整体质量没有改变,但它轨道半径改变了,星球的平均密度变大了,所以引力增大了,于是有了文章中火星表面积减少了。
无法理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恒星,为啥有的恒星并没有增加质量甚至在减少质量,但晚年会演变为引力无穷大的黑洞呢?誒,就是这个科学原理。
其实昭灵也知道,看网文本来就是轻松向的低成本娱乐方式,很多看网文的小伙伴也不会在意这些什么科学原理,看的是剧情,或者说主角装比的情节。
尤其是一些很硬的科学,啃起来很烧脑,像之前的黑洞视界情节,涉及到时间、空间、维度这些东西,有读者就说这是玄幻了,怎么说呢,因为匪夷所思吧,毕竟即使是最聪明的科学家们也没有解释得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写作和想象的空间。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读者不会在意这些细节,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会被喷水文。
昭灵看到说这些花费巨大精力写出来的情节是水文的时候,心里还是挺难受的,也一度自我怀疑过,花费这么多精力,查阅几万字乃至十万字以上的内容,即便看不懂那些公式、方程组,但至少要理解它的科学原理,写出来的文才能经得起一定的推敲。
比如为啥火星自身质量不变但引力咋就变大了?因为平均密度变大了,轨道半径不一样了,而且赤道引力和极地引力又有一定的差异,正文里就没有详细的写了。
昭灵自我怀疑的就是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是不是二。
但是想了想,还是得这么干,因为昭灵想让内容有点东西,不那么空洞,不那么假。而且,昭灵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大家科普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大家就可以通过在看小说的过程中,知晓一二,而不是像昭灵那样耗费巨大经历去查阅资料。
尤为国内的科学家院士说了一句话,他说搞科研的、科学家们应该要为民众普及科学知识,这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
这句话对昭灵有比较大的影响,昭灵虽然不是搞科学研究的料子,但既然写的是科幻小说,那么不说有义务这么高大上了,昭灵担当不起也不敢当,只能说是基于兴趣使然驱动昭灵做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这些内容也许很多读者不会在意,会一目十行的扫过,但谁也不能保证突然有个小伙伴因此感兴趣了呢?万一由此爱上科学,万一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伟大的科学家呢?
所以,哪怕是吃力不讨好,昭灵也还是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写作下去,偶尔在一切剧情中有机会就多些笔墨添加一点基础科学的东西进去,也是让这本书有一定的内核。
ps:没有修正,可能有错别字,懒得改,赶时间更新正文去。
最后,求票票,各种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