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交流會(中)
中醫揚名(中醫高手) by 笑論語
2023-1-2 09:56
“呵呵,我就是王誌。”王誌笑了笑,點了點頭說道,這壹會的功夫他也四處望了幾眼,看到不少以前熟知的名字。
有傷寒派的代表姜淵古老先生,姜老先生其實是司馬峰的師兄,是建國初期傷寒派代表人姜韓柏老先生的兒子。
姜韓柏老先生為人正直,授徒不分親疏只看資質和天賦,由於司馬峰的醫學天分要比姜淵古姜老搶強出不少,雖然入門較晚,年齡最小,但是最後還是的了姜老先生的傳承。
不過姜韓柏老先生看人資質很準卻是忽落了為人的品性,最後導致司馬峰成了傷寒派的笑柄,當初司馬峰改變國籍去往日本的時候姜淵古當眾宣布將司馬峰逐出傷寒派。
雖然說當時其實傷寒派的代表人是司馬峰,姜淵古根本沒有資格,但是司馬峰的行為已經惹起了當時杏林界許多人的公憤,再加上姜淵古身為姜韓柏的兒子這壹重身份,眾人都是默認了。
除了姜淵古,還有溫病學派的溫涼生,滋陰學派的齊傳義,易水派的陳顏朗等人。這些人都是當代杏林界僅存的壹些中醫名流大家,是各個學派現代的當家人。
“不錯,年紀輕輕的就能為國爭光,實乃我華夏之福,杏林之幸。”中年人說道。
王誌剛才只顧看著遠處的幾人,此時聞言也看了壹眼中年人前面的名字,看過之後卻是吃了壹驚,這人名叫李巖,李巖的名字倒是不足為奇,真正讓王誌震撼的卻是他名字前面的兩個字“華派”。
“華派”,別人乍壹看也許看不出什麽,只會以為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流派,或者說是新興學派,其實不然。
敢在這種地方寫上“華派”二字的只有壹個醫學傳承,那就是華佗壹脈的後人。
眾人都以為當年華佗被曹操害死,晚年的醫學典籍被燒,傳承就此斷送,其實不然,原來的歷史王誌不知道,但是他所經歷的歷史或多或少和他記憶中的有些偏差,或許是因為他這個外來人的存在,讓歷史有了些許改變吧。
當年華佗遇險,王誌用了李代桃僵之計用壹個死囚犯換了華佗,華佗並未身死,之後不過隱居山林不問世事而已。
他的晚年醫學典籍其實很多都是和王誌壹起研究出來的,或者說受王誌的壹些啟發創立出來的,即便是入獄之前王誌早已經抄錄了壹份以供自己研究。
出獄之後,華佗將他的畢生醫學全數傳給了他的弟子李當之。
華佗行醫壹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等人最為出色。
王誌當初救出華佗之時兩人躲避在長安,李當之就是長安人,之後壹直侍奉華佗,算是的了華佗最後的傳承,因此李當之壹脈在後世壹直稱為華派,供奉的是神醫華佗。
華佗死後,李當之雖然沒有華佗出名,但是也名聲赫赫,和吳普等人都是當世的名醫。
李當之死後,王誌也曾多次幫助過華派的後人,不僅是華派,就是張仲景的傷寒派也多次得到她的幫助。
只不過王誌在明朝末年重回都市,對於滿清時期和民國以及建國初期的事情就不知曉了,回到都市後他也沒有聽說過華派的名氣,以為早已經在戰亂中斷了傳承,沒曾想今個竟然遇到了。
對於這些故人之後,王誌壹直都很照顧,因此當初在聽說了司馬峰的事情之後才會如此痛心,甚至最後替張仲景清理了門戶。
“妳是華派的,華佗壹脈之後?”王誌看著李巖眼神復雜,要是真論起來這個李巖可切切實實的算是他的晚輩,而且不知道晚了多少輩了。
“哈哈,妳也聽說過華派,不簡單。”李巖聽到王誌那麽問不怒反喜,笑呵呵地說道。
“華佗壹脈我壹直很是仰慕,有時間我會上門請教。”王誌說道,他這話說的可是真話,不過請教是假,考教才是真,他的目的主要是看看現在的華派究竟還有多少底子。
“好,我到時候靜候王醫生大駕。”李巖的性子倒是很直接,沒有其他中醫大夫的迂腐,要是別人聽到王誌的話八成以為是挑釁了,即便是立馬開罵也必然會動怒,李巖卻是笑呵呵地說道。
“有意思的家夥。”王誌看了李巖壹眼,心中笑道,原本這壹段時間他的心態已經慢慢的轉變過來的,可是見到這李巖卻是不自然地把自己想成了幾百歲的老人。
“看來有時間各個流派都要去轉壹轉了。”王誌心中打定了主意,在場的除了明末之後衍生出來的流派,以前的流派或多或少都和他有些關系,到時候去看壹看,要是底子還在倒是不妨幫上他們壹幫,這樣壹來總比他自己壹個人努力要好的多。
只是不知道江源華那個老家夥是那個流派之後,說不準還是我的晚輩呢。王誌想著不由的玩心大起,卻是琢磨起江源華的來歷來了,今早被江源華打擊了壹番,王大醫生可是沒有忘記啊。
不過等到王誌看向江源華的位子時卻是有些失望了,江源華的前面和他壹樣都是江南二字,不僅是江源華現場沒有流派的人也不少,這粗略的壹看也有十數人之多。
看到這麽多人都沒有流派,王誌隨即就釋然了,當初的戰亂和當年的動亂很多流派和典籍丟失的丟失銷毀的銷毀,這些人八成都是學術雜亂之輩。
其實王誌猜的還真不錯,這些沒有流派的確實是學術雜亂,跟隨好幾位中醫老大夫都學習過,有的也是醫術大家,有的卻是民間隱藏的高人,最後自身醫術雖然不錯,但是卻沒有被任何人收為徒弟,到了最後其實也算是自學成才的那種。
古代學術流派大都是師徒結合型的,師承教育是學術流派形成的關鍵因素。師承師法,從拜師開始,就決定了弟子的學習內容、研究特點和發展方向,師傅的便向往往會影響這徒弟。
老師的言傳身教,其主張和風格必然為學生所接受和繼承,逐漸形成了在某壹學科領域基本觀點壹致、風格相近、研究方法相似的學派。
中醫的流派形成其實當時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的繁榮,學術流派是中醫理論產生的土壤、發展的動力、傳播的途徑,也是人才培養的搖籃。
不過隨著教育文化的普及,這種醫學流派還在走著老路子,慢慢的脫離了時代,造成了後繼乏力,下輩無人的尷尬局面,這從壹定程度上決定了中醫的走向。
建國後,國家大力興辦中醫藥高等院校,統壹教材、統壹學術觀點、統壹教育模式,“規範化”使中醫教育嬗變為單壹的院校培養模式,傳統的師承方式則轉入“地下”。
壹些老壹輩的中醫名家也對現在的中醫傳承表示了懷疑和質疑,但是現在的教育模式和醫學院校大都是根據西醫的方式照搬過來的,根本就不適合中醫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其實已經不符合中醫的傳承和發展了。
中醫教育並非單壹的院校教育所能涵蓋的。比如學習京劇,無論是否經過院校教育,均需拜師壹板壹眼地學習唱腔,進而才能形成流派。這也是王誌決定後期拜訪壹下各個流派,看壹看各個流派的現狀的原因。
其實現在王誌的中醫學院帶領學生出去義診,現教現學就是流派的傳承方式,要是有了這些流派的幫助,全國的流派團結起來,中醫的發揚和壯大並不是空談,完全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這種想法現在只是王誌的壹廂情願,在建國十幾年前並不是沒有人抱有如此想法,但是各個中醫流派雖然都是中醫的範疇,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歧義和不同的見解,想要統壹起來不是壹朝壹夕可以完成的。
不過別人完不成,就不代表王誌完不成,他可是有著先天性的優勢的,他自身就是各種流派的總匯,跟隨各個時期醫術大家鉆研醫術多年,他的學識可並不是拘泥於壹種流派的,算是博眾家之長,真要下工夫,這最後中醫流派之間的大團結並不是不能實現。
想到此處,王誌只覺得豁然之間打開了壹扇大門,在揚名中醫的道路上他壹直走上了壹種誤區,他壹個人的力量豈能和眾多的流派抗衡。
“眾位杏林界的同仁,我身為江東省的本地人,勉強算是半個地主,先對大家表示歡迎。”等待眾人都落座了,周易乾再壹次說道。
“周老客氣了。”眾人紛紛表態,周易乾的名氣極大,在場的人都很給面子。
“我再次說明壹下,康恩熙先生前來華夏是和大家交流醫術的,大家有什麽意見或者不同的看法都可以提出來,和康先生辯論或者當場切磋,但是切忌惡語中傷,讓人笑話我們華夏不懂待客之道。”周易乾說道,說完話看到眾人都點頭同意,這才滿意的笑了笑,宣布這次的交流會開始。